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基于当代中国发展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特别是系统总结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生动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全面概括了贯穿于党的最新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提供了更加丰满的哲学解释,体现了党的最新创新理论更加鲜明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好运用好“六个必须坚持”,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不断回答好前进道路上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把握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思维理念和基本途径。总体来讲,世界观主要是解决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方法论主要是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将对世界的看法通过归纳和演绎上升为一种特定的理论形态、形成具有理论逻辑的知识体系,这就形成为哲学。而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如何看待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根据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解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进而形成了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哲学方法论,就形成了具有天壤之别的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的认识思维和实践方法,也体现为根本不同的价值立场。
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第一次以正确的实践解释了自然和社会以及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以及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高度统一。对于客观世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性,世界所有的具体事物都是物质运动的不同表现形式。物质的作用很大,决定着精神,而精神主要是客观世界的物质在大脑中的反映;对于社会历史,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经过多年的实践分析与论证,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会灭亡,社会主义胜利是历史的潮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认识论和价值论的统一。认识就是求真,把握世界的本质;价值是求善,追求崇高的理想。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实践才能检验我们的认识是否正确,也只有实践才能评价我们的价值是否崇高。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价值评价的尺度。
马克思主义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而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诞生在一个半世纪之前,但由于它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最科学、最进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用来认识世界以及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一百多年来,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不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17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光辉典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理想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丰富和发展,始终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当代中国伟大实践的光辉典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对其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价值论的统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党的创新理论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发展阶段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行动方略,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目标任务;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循环、统筹发展和安全等。同时,运用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强调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文化自信自强,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和实践论的统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党的创新理论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以问题为导向,强化问题意识,强调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处理新的发展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强调实践的观点,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积极应变局开新局,顺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依靠发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困难,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更加彰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广阔。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性和开放性的统一。党的创新理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运用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观察事物要坚持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普遍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反对任何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发展而发展。同时,党的创新理论重视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滋养,又能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
正是全面地、科学地、辩证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了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时代性、开放性的理论品格,是经过实践检验、富有实践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
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回答好新时代新征程发展实践提出的新问题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六个必须坚持”揭示出贯穿党的创新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一概括本身就是理论创新的思想结晶,生动体现了理论创新的方法魅力和实践归旨。
“六个必须坚持”深刻阐释了适应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们的理论创新需要继续坚守的价值取向,需要站稳的基本立足点,需要把握的原则方向,需要坚持的根本思想方法以及应该葆有的思想格局等。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对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问题时鲜明指出,我们“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而是要“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这也应和了马克思所说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基本观点。因此,坚持好运用好这“六个必须坚持”,关键在于把握好贯穿其中的思想方法,不断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和新的行动方略。
继续回答好中国之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这条道路是党独立自主、依靠自身力量探索实践开辟出来的,坚持这条道路也才能造福人民、不断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不断书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勇于回答好世界之问。当今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我们既要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绝不照抄照搬、食洋不化,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又能坚持胸怀天下,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坚持回答好人民之问。当代中国要解决的一切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都是为了人民、造福人民。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切实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把现代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促进物的全民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不断回答好时代之问。我们从事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我们将继续面临着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前进道路上随时要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我们要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志气、骨气、底气,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作者:胡敏 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 】